读过的书 · 2023年11月21日 0

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的小说总是充斥着苦难与悲坳,以及一种如鲠在喉的窒息感。在细雨中呼喊显然也是这样的。但是这本小说也和或者有着巨大的差距,他对于苦难的刻画并没有那么具体,不再是主角身边将一切事件默默记录的刀笔匠人,没有对生活的磨砺细致入微的刻画,而是一种回忆录的方式,用记忆的久远和模糊冲淡了悲剧的苦闷,反而添上了别样的幽默,而这一丝幽默却又让苦难更加窒息。幼时被卖的经历在记忆中变成了去新的家庭生活,祖父孙有元和父亲孙广才之间的斗争,年幼无知的弟弟被当作枪使,冷峻的幽默下只能看到家庭的困顿,人伦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
孙光林在家中因为孤僻和冷漠而不被当作局外人看待,没有劳动力也不能为家争夺利益的人也不被视作家人,这一份疏离让孙光林格外渴望成年人的身份,也渴望不同的友情。顺着孙光林的目光往外看,能看到被父亲抛弃的国庆,能看到仗着成年人和老师身份胡作非为的老师张青海,能看到爱着残妻却又出轨的养父王立强,能看到苏家两兄弟的友谊,性启蒙时的无知,死去时的沉闷。小说中的每位人物都是压抑的,因为未成年人的局促和成年人的压迫,因为无法抒发的对性的渴望与无知,因为经济的捉襟见肘所带来的人伦的沦丧,因为他人的评价指指点点所带来的困惑,因为战争和年代所带来的折磨。
就如余华自己在序言中所说,因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而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在细雨中呼喊的温情也在于记忆自己的加工。由此而言,我会觉得这本书比活着要更加的通顺和令人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