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 看过的书 · 2024年7月6日 0

浮生取义

浮生取义

在聊这本书之前,我是知道国内的实际自杀率与统计自杀率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自杀率的地域差距,性别差异以及年龄差异都是巨大的。农村的自杀率显著高于城镇,老年人的自杀率高于年轻人,女性的自杀率同样显著高于男性。我是抱着这些差异的缘何而来的疑问来拜读这本续作的,但是很显然作者的野心远远不在于此,书中所探讨的是人们为什么选择自杀以及人们是怎么看待自杀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够回答我之前的疑问。

国外关于自杀的认知基本上无法完全脱离宗教的影响,基本认为人自杀的原因是自我与神格的我,或者说动物性的我与社会性的我之间的冲突,动物性的我想要的是生存,社会性的我想要的则是所谓的尊重与社会地位,当这两者的冲突无法调和只是,个人就会选择自杀来向外界求助。而对于国人而言,宗教历史的缺失让神性这个词与世俗生活过度分离。由此而引出了另一个作者强调的概念,家庭的政治游戏,什么是家庭秩序中的委屈与公正,这一部分的委屈与公正又和传统社会治理以及法律上的公正有何区分?作者接下来的篇幅皆是用过日子这个说法在回答这个问题。家庭政治中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核心的两点。

  吴飞认为,中国家庭的运作规律和中国社会的运作规律都可以用“政治”这个词来描绘,而玩家庭政治时,家庭成员们凭借着两点——权力资本和道德资本。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攒这两个资本。这两个资本则会影响家庭成员在家庭事务中的最终权益,  有权力资本的人应该轻易不会自杀,自杀的,常常是道德资本自己觉得攒够了却发现得不到“我说了算”的资格的人。譬如,一位女子,为家庭尽心尽力,与丈夫和其他亲人关系均可,也似乎得到了尊重。但是,当她发现不能阻止儿子打电子游戏时,她自杀了。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攒了足够的道德资本,但却发现生活不能如她所愿。不管她的道德资本多丰厚,都不能阻止儿子打电子游戏,最后她选择了自杀。自杀,是攒道德资本的终极方式。通过将自己放在似乎是绝对受害者的位置上,将对方放在似乎是加害者的位置上,死者的道德资本进一步增加,似乎可以在自己死后迫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那么什么是过日子呢?概括说来,就是,遵守社会共有的一套生活规范,在这套规范下自己过得最像样,有着良好的生活,这就是典范了。譬如,大家都结婚,所以你也要有自己的家庭;别人有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并且顺利抚养长大,那么你要有出落的有气息的子女;别人年老之时儿女双全,阖家团圆,父母慈蔼儿女孝顺,那么你跟大家不一样就是有着别样的隐情。在这套观点之下,人的生存价值与他人的评价高度绑定,也进一步抬高了家庭在中国的地位,以致于人们普遍认为需要通过组建、经营家庭生活来证成生命的意义,通过经营家庭来体现自己为人的价值,来赢得社会身份和他人的尊重,在农村这一点体现的尤为突出。无法成家立业之人实质上在农村已经成为了社会边缘之人,他们的自杀则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研究意义的。

赌气也是自杀现象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作者看来,一个理想的家庭政治游戏的核心是将过日子持续下去,是对以家庭为单位的美好生活的追寻,但是实际上的家庭生活,总会在计较谁负责的更多,谁付出的少了,付出更多之人理所应当地获得了更多的道德资本,然而这一资本并不是及时兑现的,而这时拥有着较高道德资本的个体则会负气,在极端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死了之,用死亡为自己挣得最高的道德资本,然而家庭成员的逝去势必会使得家庭政治游戏无法继续,过日子也就终结了。这种“以气成人”的方式,也和中国另一种特色文化“面子”息息相关。“面子”这个概念可算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社会科学的最大贡献了,许多外国学者都对此做过深入研究。学者胡先缙曾给“面子”下过这样的定义:“面子”代表的是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是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是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誉。面子是中国人“成人”的一个重要准则,它特别需要通过获得别人明显的尊重,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人格价值。因此,中国的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政治中都常常涉及到“给不给面子”的问题,因此就更加催发了中国人需要在维护、获得、给予“面子”的过程中,来形成人格,这被吴飞总结为“以面成人”,它和“以气成人”一起,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模式,以及自杀的动机。

那么,中国人是否就只能在“以气成人”和“以面成人”的封印之下兜兜转转,不得解脱了呢?当然不是。除了“赌气”和“要面子”以外,更好的方式,当然是“以理成人”,这个理,指的是“理智”。一方面想清楚究竟怎样才对大家都最有益,抓大放小,以免陷入琐碎的意气之争;另一方面,不要对权利游戏太过认真,胜负得失并没有太大意义,不是生活的目的,也不能真正成就人格。只有透彻的理解了生活,变的温柔,平静,踏实而缓慢的一步步靠近幸福,才能成就真实而完满的人格。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以礼成人”,越是亲密的关系,其实越需要“礼”的维持,这一点也是很多人所忽视的。古人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家庭中的“礼”未必是某种虚张声势的仪式,而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沟通,谦让,表达尊重等方式,去平衡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资本,不使其过度倾斜,使人们在家庭政治中各得其所,达到权力的平衡和相互尊重,才是合宜的相处方式。说到底,其实“义”,就是“宜”。归结一句话,家庭政治的真正赢家都要懂得:“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辑” 按钮更改此文本。